今天是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欢迎您 Rss订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教育 > 健康促进 > 详细

破坏人体红细胞的“吸血鬼”——附红体

发布时间: 2019-04-11 15:36 | 信息来源: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潘亮 | 点击数: | 字号:

     《海峡都市报》曾报道福州长乐某13岁女孩,因食用病鸡患了“附红体病”,经救治无效离世,引发关注。附红体病咋这么凶险?这究竟是种什么病?笔者一位亲戚,几年前赴东南亚行医数月,回来后持续低烧、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多汗、疲惫虚弱,辗转就医,均不见效,后到省疾控中心检查,在显微镜下发现其血液的红细胞表面像长了很多斑点的草莓,这些斑点还能活泼地运动。专家诊断,他也是患了附红体病。

这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

    附红体病属于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它在畜禽中被发现很久了,对畜牧养殖业危害很大。而发现人的附红体病还不到30年。作为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其病原体究竟是立克次体(也称“东方体”),还是一种寄生虫(原虫),或该称为“类立克次体”、“类原虫”?这在专家中也尚无定论,目前倾向于将其归于立克次体目。

    附红体像“吸血鬼”,一旦进入血管,潜游于血液中,便“如鱼得水”般折腾开了。专家在显微镜下看到: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有环形、球形、半月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杆状或顿号状,一般直径为0.3~1.0μm (毫微米),最大可达1.5μm,吸附在红细胞表面或单独“吸血”,或“团伙作乱”,纠集成链条状或鳞片状。人被感染后,在红细胞上,附红体数目少则3~5个,多则15~25个,吸饱血便独自游离到血浆中。单个附红体在人血中十分活跃,翻滚、扭转、侧旋,而在骨髓悬液中,附红体的运动能力则不如在血液中那般灵活,仅有小幅摆动,仿佛被捆了手脚。当它吸附到红细胞表面,其运动“表演”也就停止了。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专家描述了从啮齿类及家禽家畜等动物的血液中发现的附红体。

感染途径,多种多样

    附红体有多种感染途径,包括人与动物之间可通过直接接触而引发感染与发病,许多欧美国家认为,食用患有附红体病的肉畜、种畜是最为重要的一条传播途径;也可通过蚊子、虱子、跳蚤、吸血蝇、蠓等吸血昆虫叮咬而引起人与动物间的感染;人与人之间可经输血、使用了被附红体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劳动中使用了被污染的工具,通过皮肤破损伤口等途径而引起感染。接受了附红体感染者献出的血液,会对受血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其中幼年受血者危害更大。感染了附红体的孕妇,在生育过程中可通过胎盘将病原体直接垂直传播给胎儿,造成新生儿先天性感染。附红体能否通过食物传播,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人感染了附红体后,不一定个个都马上发病。根据附红体的名字人们就能因字猜意,这种病原体是一种专门吸附并破坏红细胞的微生物。这种类似“吸血鬼”似的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专门寄生于红细胞、血浆和骨髓中,吸食其中营养成分,造成人体红细胞萎缩、变形、破坏。附红体的感染率虽然较高,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者并不一定都马上出现临床症状,如果免疫力较强,它只能感染较少的红细胞(小于30%),这时,病原体可能仅会潜伏在体内,但不发病,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自行清除干净。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中、老年人或婴、幼儿体内,附红体就有可能会感染较多的红细胞(30%~60%),这时便会暴露其“吸血鬼”的凶险本性,引起临床症状。如果体内有60%以上的红细胞受到附红体的感染、破坏,就会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引发多种并发症,导致死亡。有些专家指出,某些病原体感染也能引起血中附红细胞小体增多,但与这里所专题讨论的特异性附红体是两码事,属于两种不同东西。

临床表现,有轻有重

    人得了附红体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有体温升高、乏力、易出汗、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有人发现,附红体病还可引起代谢紊乱、酸碱失衡、低血糖等。常规血液化验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呈现降低,胆红素增高。该病的临床症状比较隐蔽,病程较长,主要病理过程是附红体不断吞噬红细胞的营养成分,导致红细胞过早凋亡,直接影响、破坏乃至摧毁人体免疫体系,导致病人疲惫、乏力、昏睡、早起后感到恶心、精神萎靡、面色萎黄,严重者会出现体内炎症、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经常腹泻腹痛、以及脑供血不足等缺氧症状。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高低,细胞免疫是否受损以及红细胞受到附红体感染的总体比例。在实验方法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与其他相关疾病很难鉴别。由于国内对附红体的发现、研究较晚,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对这一病原体还缺乏基本认识,使得新病例难于及时得到诊断,因此,检验方法的普及推广和科普宣传,在目前都是急需的。

普通抗生素即有较好疗效

    别看附红体能耐挺大,对干燥和化学消毒药物抵抗力却很弱,一般消毒药几分钟就可杀死它,保持60℃的温度30分钟即可使附红体失去致病活性,但在酸性溶液中其活性反而会增强,对低温抵抗力也较强,在4℃的血液中可存活1个月,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在低温冷冻情况下附红体可存活数年之久,附红体的培养条件十分苛刻。专家指出附红体病一经确诊,治疗并不困难,普通的抗生素就能治疗该病,一些较为古老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和强力霉素等疗效均好。治疗疟疾的青蒿虎酯亦有疗效,机理不清。早发现,早治疗,可避免病人由轻转重,有利于早日治愈。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