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欢迎您!

聚焦“一老一小”,托举“朝夕美好”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 : 2024-03-07 10:21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代表委员们表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强化“一老一小”服务,托举“朝夕美好”。

 

农村养老受关注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原因,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福爱护理院护士长李楠楠介绍,2022年年末,江苏省60岁及以上人口有1974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有152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23.18%和17.87%,与2021年年末相比,分别上升了1.03个百分点和0.83个百分点。该省13个设区市中,仅苏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于14%,南通市、盐城市、扬州市和泰州市都超过21%。

  “一方面,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养老存在诸多难题,如因缺乏对农村居家养老的资金、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不少偏远地区养老方式落后。”李楠楠说。

  李楠楠建议,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让农村老人生活有兜底保障。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地区实施,按不同层次确定覆盖面和数额,不搞一刀切,资金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摊解决。此外,保险机构应充分发挥作用,认真研究和开展农村养老保险。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连玉明研究员同样关注农村养老。他表示,应提高农民养老金标准,强化向农民倾斜的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尽快启动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养老金统一上调;强化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加快补齐特殊老年群体长期护理(失能照护)服务短板;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连玉明指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诸多挑战。要健全三级网络,在已建成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养老服务站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设施内部布局;结合乡村振兴,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功能,探索建设农村老人集中居住周转房,让不愿意离开故居的老人在村里集中生活,相互照应;规范运营模式,加强科学管理,探索农村养老多样化发展,激发互助养老新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党总支书记马红丽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补贴,增加县域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现在,村村都有卫生室,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开点常用药确实很方便。但相对于城市,针对农村老人的康养服务还很少。建议各部门强化康复、保健、经常性护理等相关服务,不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马红丽说。

 

离不开人才队伍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影响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无锡市副市长卢敏说,在多次走访调研中发现,随着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从顶层设计、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动能。

  令她高兴的是,《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聚焦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短板,围绕教育培养、技能培训、待遇保障、职业发展、地位提升等核心问题,着力推动建立“拴心留人”的全方位机制,制定出台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完善,将有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让更多老人安享晚年。”卢敏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孙思予建议,依托高校、社区、养老示范小区建设老年大学,设立养老照护、婴幼儿照护、健康管理、智能设备使用和养老金融等课程,提高老年人的就业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建设“养老﹢教育”示范小区,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利用闲置学校、企业厂房等社会资源以及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办养老机构,优先办理养老服务用地审批手续;明确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提高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加强社区与第三方服务机构深度融合,加快无障碍设施改造,形成居家照护、临时照护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解决好“一小”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卢林主任医师建议,积极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和健康儿童行动,做到关口前移,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

  “目前,重点人群辅具和康复需求未得到完全满足。如针对儿童残疾人早期开展康复干预,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但是根据2022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得到康复服务的肢体残疾人仅414.3万人,康复服务率仅约20%。”卢林建议,对因病致残和意外伤害致残加强干预,管理致残风险,降低残疾事件的发生率。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孙思予表示,要依据生育服务需求和人口变动情况,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教育、课后托管服务等资源,推广社区或邻里开展幼儿照顾志愿服务;要科学配置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资源优势,推进“托幼一体化”集团化运营模式,拓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社区核心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提供未成年全周期照护服务,覆盖孩子成长各阶段,实现照护服务多样化发展。

 

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是委员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持续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她去年就曾提交提案,建议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早期筛查,完善预防体系,通过打造健康监测及积分平台、强化家校共育等方式,引导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树立健康管理理念。该提案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重视与答复。

  “体教融合是全国都关注的大事,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更是在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吴以环表示,今年的建议是调动社会力量促进体教深度融合,包括培育社会组织、鼓励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引领学生提高体育技能、推广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等。

  吴以环在调研时发现,体教融合能补齐青少年体育短板,通过体育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吴以环呼吁:创新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学校所属场馆适当免费开放或给予优质社会体育组织适当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社会体育组织场馆使用成本;出台相关政策,按照谁培养谁受益的原则,使社会体育组织培养的运动员可以获得与其他运动员同等的奖励待遇;探索搭建“互联网﹢平台”体育大联盟,通过大联盟集合线上资源流通、线下认证实践的方式,助力融合资源与人才市场,打通政策配套、人才吸引、产业升级等渠道。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7.5%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更令人揪心的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严重化趋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张志勇教授提交了《关于加快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的提案》,建议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公共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张志勇建议,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护航机制,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级党委、政府限期为中小学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为县级教研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来源:健康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