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欢迎您 Rss订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教育 > 健康促进 > 详细

预防结肠息肉,从科学生活方式做起

发布时间: 2019-03-26 16:47 | 信息来源: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 黄美华 | 点击数: | 字号: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被发现有结肠息肉患者越来越多。那么,什么是结肠息肉?它是不是癌肿?会不会转变为癌?如何预防结肠长出息肉呢?

被视为癌前病变

    什么是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指的是生长自结肠黏膜、隆起于黏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黏膜表面向腔内扩展。结肠息肉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临床上在未明确其病理性质之前,通常用息肉来描述。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位于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肿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四早”可防癌变

    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行内镜下治疗,有助于防范结肠息肉发展为结肠癌。

    我们如何才知道自己有没有结肠息肉呢?专家指出,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下述症状捕捉到结肠息肉的“蛛丝马迹”:一是大便颜色改变。如大便带血,色鲜红量不多,无自觉疼痛或者大便中杂有血丝以及混有粉红色粘液之类的。二是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如果同时伴有腹痛,更要提高警惕。三是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的大便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附有血痕。然而,出现上临床症状特别并不多见,因为结肠息肉大部分没有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尤其是血便者,往往是息肉比较大,或者息肉已经发生癌变了。出现不典型症状者,如腹泻、粘液便,大便习惯改变、便变细条,次数增多等,应考虑进行肠镜检查。早期检查不但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了解息肉多大,发展到什么程度。出现息肉之后,如能及时切掉,将明显降低患大肠癌的概率

    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结肠息肉患者被发现。那么,哪些人群需要做这方面的体检呢?一般认为,下述5类人群,应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检查:①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如上海等长期进食西方化饮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和食用油炸食物年龄大于50岁者;有相关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等。

多数可通内镜处理后治愈

    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即属癌前病变,检出后应进行医学处理,原则上要经内镜下切除或破坏。大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处理后治愈。内镜下介入治疗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注射疗法(无水酒精、硬化剂),套扎疗法,微波治疗法,激光治疗法,高频电切、电凝法。内镜下无法切除和破坏的息肉应积极手术治疗。摘除或切除的腺瘤应仔细切片检查,如果未发生癌变,就不需要作进一步治疗。腺瘤性息肉癌变一般为高分化型,常发生于带蒂息肉的顶部,不侵及黏膜肌层。如果发现只是局限在息肉表面黏膜层的癌变(原位癌),只要腺瘤已全部摘除,同样不需进一步手术治疗,但需随访观察,原则上在初次结肠镜检时,应同时将发现的全部腺瘤性息肉清除。随访适宜于年内进行,以发现前次治疗遗漏的任何病变及可能出现的新病变。如随访正常,下次随访检查的间隔时间为2—3年。

    息肉内镜下处理后,患者必须注意以下事项:①遵医嘱进流食,如粥、汤,或吃软食,如馒头、面包等结肠息肉切除术后伤口需经一段的时间才能愈合,在这段时间内要避免吃肉类、豆类等不易消化食物,以免影响创伤愈合。②禁止用活血、化瘀及抗凝药物。③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④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膜收缩,血行不畅。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膜充血,以致加重出血。⑥如有腹痛、腹胀、黑便或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诊。⑦定期复查。结肠息肉非常容易复发。

预防要从均衡膳食和多运动入手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主要现代人“二高一低”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和越来越少的运动量有关。预防结肠息肉,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作息有时,避免过劳。饮食结构均衡合理,少吃肥肉、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还要戒烟限酒,这样既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有害废物对肠道的损伤。坚持参加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癌能力。保持乐观的心态。此外,有报道称,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阿司匹林和补钙也有利于预防结肠息肉。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  黄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