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福建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专栏 > 新闻宣传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23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3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密切跟踪研究病毒变异和传播情况,提升疫情早发现、早处置和应急响应能力。优化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持续做好养老院、社会福利院、托幼机构、学校等疫情防控,强化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提升群众防病意识,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
我们请来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先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先生;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先生;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女士;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必方先生;
请他们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共同回答媒体的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
2月1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指出,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请问,走出大流行的标志是什么?如何理解“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否意味着本轮疫情已经结束?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
谢谢你的提问。大流行这个概念是反映一个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一个疾病疫情的流行强度可以分成四个类别,一类是散发,也就是说这个疾病、这个疫情在人群当中处于散发的状态。第二个是暴发,在局部的地区或者是单位,或者在某些特定的人群,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病例,我们叫暴发。还有一个强度指标是流行,也就是这个疫情的播散范围很广泛,实现了跨市、跨省的播散。最强的强度是大流行,出现了跨国、跨洲的传播。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种疫情态势的是大流行。同时,2021年1月底宣布这种疾病的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迄今仍然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大流行的状态还存在,疾病的危害也是依然存在着。但是我们国家可以说整个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我们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也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成功走出大流行,我们创造了一个典范。
讲走出大流行的标志,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指标,从疫情防控,特别是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它的指标,我想主要有以下方面,一个是这种疾病的感染率到底处在什么状态,两个关键的感染率,一个是累计的感染率,也就是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人群当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总的感染率,也就是累计的感染率。还有一个感染率的指标是新发的感染率,比如说每日有多少人新发,在特定的人群中新发了多少人群的感染。另外一个指标是人群对它的免疫水平或者是免疫率,它的指标就是判断他体内抗体的水平,也就是抗免疫屏障、免疫保护率达到什么状态。第三个指标是看病原体,就是新冠病毒有没有发生质的、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如果是在一个亚型下只是发生量变,没有发生质变,这个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第四个是从医疗卫生供方的角度看,每日的接诊门诊量、住院情况、重症情况、死亡情况,以及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应对的能力,这个方面是重要的。最后是看整个防控能力,从机制到控制这个疾病的手段和能力是否基本具备。我想这几个方面是判定走出大流行的重要指标。
谈到“决定性胜利”,实际上对我们国家来说,它就是意味着我们已经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这个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它是完全的结束。现在的感染在我们国家来看,还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谢谢!
新华社记者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年多来,我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尤其是2022年11月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以来,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请问在医疗救治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有效保护?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李大川
感谢您的提问。2022年11月以来,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全力以赴开展医疗救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重点人群分级健康管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新冠病毒感染重症高风险人群实施健康监测,根据红黄绿三个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时转诊。
二是迅速扩充医疗资源,保障救治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短时间内由7337个扩充至1.6万个,设置开放率超过98%。重症病床由19.8万张扩充至40.4万张,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建立区域协同工作机制,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省级三甲医院组建了16支国家医疗队,总计2400余名医务人员,在有需要时能够随时调派跨省支援。在全国各省份组织5644家医疗机构组建了118支省级医疗队,总计近6万名医务人员,有效满足各地区医疗救治需要。
三是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以县为单位网格化布局县域医共体,县乡村落实各自功能定位,将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纳入医联体管理,依托已形成的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按照分区包片原则,组织全国1454家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与2276个县区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并做到远程医疗服务24小时应诊,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巡回和巡诊力度,早期发现重点人群身体健康变化,确保能够及时送医就诊。
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疫情期间看病就医需要。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诊疗方案和居家治疗指南,为出现新冠感染相关症状患者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开具处方,线下进行药品配送,并提倡提供24小时线上用药指导。
五是不断优化医疗救治策略。出台第十版新冠诊疗方案和第四版重症诊疗方案,明确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分类和早期预警指标,对于轻症病例早期介入,强化关口前移,坚持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诊疗,有效防止轻症转为重症。建立国家级、省级专家日会诊巡诊制度,分区包片分批次赴各省区开展重症救治巡诊工作,先后组织100余次国家专家组线上会诊,取得良好效果。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在新冠疫情发生前,我国已建立起重点传染病监测体系和直报系统,经过三年疫情历练,目前我国传染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有了哪些升级?下一步如何继续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在提前预警方面,疫情监测体系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 杨峰
谢谢你的提问。2022年12月,为动态掌握新冠病毒感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及时监测病毒变异及生物学特性变化,评估医疗资源负荷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监测渠道,形成多个监测子系统,包括病例报告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监测系统、哨点医院监测系统、病毒变异监测系统、污水监测系统、重点机构聚集性疫情监测系统、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系统、医疗机构在院病例监测系统、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系统、网络调查系统等。现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和应急、入境和本土、城市和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监测体系。在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后的这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科学研判了疫情流行趋势和人群感染水平,动态掌握和评估了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发出了预警信号。三年来,多次优化升级传染病直报系统,根据传染病防控政策,适时调整疫情信息报告内容。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提高监测质量,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跨领域、多学科专家队伍。继续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功能,提高数据收集的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化分析能力。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疫情报告专项执法检查,推动依法规范及时报告。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情况,报告显示1例XBB.1.5和1例BQ.1为近期新增变异株病例。请问XBB.1.5的感染症状是什么?是否有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常昭瑞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我们通过监测已经发现了7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检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根据美国CDC网站数据显示,2月12日至18日,XBB.1.5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1位(约80.2%),同时在欧美的几个国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较高,如加拿大(37.8%)、英国(32.9%)、德国(25.7%)。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
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检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同时,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专家研判分析认为,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农村地区是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也是相对薄弱环节,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面对较大压力。请问在过去三年,地方从疫情防控实践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又要如何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呢?谢谢。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 李必方
谢谢您的提问。安徽农村人口多,有2400多万、占总人口的近40%,农村地区的防控救治力量相对薄弱。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级书记抓农村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成立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专班,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农村地区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重点人群守护好。我省农村地区现有合并基础性疾病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孤寡和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655.7万人。我们全面发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镇村干部、村医、志愿者联动包保机制。去年12月份以来,下沉党政干部13.7万人、医务人员4.7万人,开展爱心送达、健康敲门、上门接种、巡回巡诊等,做到了“诉求有人应、咨询有人答、转诊有人管”。
二是要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把群众诊治需求保障好。充分发挥好医联体、医共体、对口帮扶等机制作用,35家省市三级医院对口包保58个县,124个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组派专家2650人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组建梯队医务人员10327人支援村卫生室。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制氧机5070台、指脉血氧仪8.5万个,为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配送小分子抗病毒药13.8万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应对疫情高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把个人健康责任落实好。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在安徽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开设《防疫专家谈》30余期等,发布《致广大农民朋友的倡议书》,通过大喇叭、微信群、抖音视频等方式,倡导少聚集少聚餐、公共场所戴口罩,引导居民科学防疫,养成良好卫生健康习惯。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有网友表示,病毒变异有自身的规律,从致病力强到致病力减弱,主要是病毒变异的结果,请问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是被动的?也有专家指出,病毒致病力变化的方向是随机的,未来仍然有可能出现致病力和致死率较强的变异株,我们如何应对?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
谢谢你的提问。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的RNA病毒,这种病毒的基本特征就是变异,变异是它的常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这个病毒的变异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变,我们称之为漂移。它频繁发生,但是它不具备公共卫生意义。质变,它的变化就是导致疾病的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独立的变化了,对人群疾病的流行和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产生了影响,我们叫质变。这种变异是我们一直所关注的,所以从全球来看,各国都一直关注着这种有价值、有公共卫生意义的这种变异,时刻做好警惕。刚才常女士所介绍的中国在坚持,特别是对病毒的变异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是一个重中之重。病毒的变异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完全把控病毒的变异方向,但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做好工作、做好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一切质变的变异,监测到发现、到快速地反应,包括科技疫苗、药物、检疫检测方法的完善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做好准备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把握它的致病力是变轻还是变重了,传染力是变轻还是减弱了,我们要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这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核心的是要布局好监测网络,要强化病毒编译的监测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做好防控能力的建设,这里面就包括预警能力、处置能力,疫苗的进一步研发能力和快速的检测能力,力争使我们对这种新的变异株所产生的影响能够早发现、能够快速地处理,能够精准地防控。第三个方面是要加强医疗救治能力的建设,包括我们的重症救治能力,我们中医药的有效使用。我们能够研发和使用更可及、更方便、更有效的药物,我们如何加强感染者的健康管理和感染者的康复等等,这方面就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和准备。最后还是要关注我们的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的保护,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个人一些防护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三年多来,我国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一段抗疫历程。请问,地方在疫情防控当中有哪些有效的做法?对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有何启示?尤其是在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地方做了哪些探索?谢谢。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 李必方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说,过去三年多来,安徽跟全国一样,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抗疫历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力有效统筹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高效的指挥体系。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细化实化贯彻举措。实行扁平化指挥和包保联系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一线指挥调度,市县乡三级主要负责同志组织落实,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二是坚持全省一盘棋。比如去年宿州泗县发生疫情后,全省统筹隔离房源2.7万间、移动检测力量20万管、抽调采样队员1700多人等,尽锐出战、速战速决。新阶段,全省统筹调度医药物资供应,短时间内扩增住院床位20%,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三是科学精准施策。在应急和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早发现、快处置,去年全省及时有效处置大大小小疫情189起。在新阶段早识别、早干预,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发放退热药,并上门服务随访1490万人次,协助转诊11.7万人次,最大限度保健康、防重症。
四是注重高效统筹。部署开展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出台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金融助企等系列举措,去年全省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277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0.6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18.5万户、突破700万户,制造业投资增长20%以上。
新京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期有网友说自己最近又出现发烧、腹泻等情况,怀疑自己是新冠“复阳”。有一些个别地方小学说发现学生初次感染新冠。想问一下相关负责人是怎么分析这两种现象的?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常昭瑞
谢谢你的问题。新冠病毒感染以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干、咽痛和咳嗽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症状。当出现发热、腹泻症状时,我们应重点考虑是否为急性胃肠炎等肠道疾病,尤其是目前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近期,疾控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都陆续发布了诺如病毒感染健康提示,公众可按照相关提示做好防护。
目前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发生,既往未感染过的人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学校是人群集中、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后,未感染者存在感染风险,但由于目前我们人群整体免疫水平比较高,发生规模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低。当学校发生疫情时,要平衡好疫情处置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关系,由专业人员根据学生既往感染水平、疾病严重程度、疫情发展阶段、病毒的感染株等进行综合研判和风险评估,然后做出相关的处置。谢谢。
环球时报记者
自今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调整后,我们平稳度过了春节假期人员大范围流动的阶段。请问,如何评价政策优化调整的效果?此前发布会说过,我们的优化调整政策不是“放开”或“躺平”,请问三年疫情防控政策是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的?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 杨峰
谢谢你的提问。2022年11月以来,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的防控目标,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各地各部门同心协力,加快实施疫苗加强免疫策略,做好医疗资源和药物等应对准备,突出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全力以赴加强患者医疗救治。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落实防控要求。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未出现春节假期人员大规模流动导致的疫情大范围传播扩散。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及时将新冠纳入乙类传染病,实施甲类传染病的防控管理措施。采取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遏制了疫情的快速蔓延,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2020年5月份,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后,我们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针对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等不同流行株,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先后成功处置100余起聚集性疫情,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022年11月以来,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综合考虑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明显下降、我国疫苗接种率较高、疫情防控基础等因素,我们相继出台“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和“乙类乙管”总体方案,2023年1月8日正式实施“乙类乙管”,防控工作全面转入“保健康、防重症”阶段。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近期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提倡广大人民群众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期多地报道有学校因新冠、甲流等停课,也有专家表示不同的呼吸道病毒可能随之出现流行高峰,其他呼吸道传染疾病如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否值得警惕?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另外,不少民众认为感染高峰已过,可以摘口罩了。请问,接下来要如何做好个人防护?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常昭瑞
谢谢您的提问。当前是我国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需要继续加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监测预警;托幼机构、学校和养老院等重点机构人员聚集、环境相对封闭,是呼吸道等传染病高发场所,需重点关注。相关机构应做好症状监测,出现发热等症状病例增多时,及时向属地疾控机构报告。各地疾控机构根据已发布的流感等相关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处置方案,结合疫情规模和现场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处置。
对于流感来说,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国内局部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房间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相关预防措施,对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样有效。谢谢。
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春运期间,各地人员跨地区流动非常大。面对这种巨大的人员流动,我想了解一下,地方上提前做了哪些安排?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么样?谢谢。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 李必方
谢谢你的提问。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在外工作生活的安徽人超过1000万,又是交通枢纽,过往人流物流大。今年春运恰逢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716万人从省外返乡,疫情高峰与返乡高峰叠加。春运开始时疫情仍处于流行期,特别是农村感染率低于城市、养老机构感染率低于社会面、重点人群感染率低于一般人群,疫情救治正处于急诊、住院、重症高峰期。我们提前作了分析研判,坚持底线思维,从三个方面做好安排:
一是在医疗资源准备上,打好提前量。全省4142个发热门诊(诊室)应开尽开,二级及以上医院床位从24.6万张增加到29.4万张,三级医院ICU床位在国家“2个4%”要求上扩容1040张,额外扩充20%的重症医护力量作为预备队。推动药企增产扩能,坚持精准统一调拨,加大市场化供应,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二是在保障有序出行上,打好主动仗。建立交通运输企业重点岗位轮岗备岗制度,增加交通场站和交通工具通风、消毒等次数,加强从业人员和乘客个人防护,引导错峰出行。春运期间,累计发送旅客4381.8万人、同比增长20.4%,组织在外务工人员“点对点”包车1434趟次、运送3.7万人,没有发生因从业人员大面积感染导致运输服务中断或旅客大面积滞留。
三是在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防控上,筑牢防护网。严守养老院、福利院等重点阵地,落实落细封闭管理、健康监测、关心关爱等措施,有效避免大面积感染。有序组织全省130多万名高校学生春运前离校返乡,避开了春运高峰。安全有序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全省60岁以上目标人群全程接种率、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达到96.8%、92%。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请问通过三年的抗疫,我们主要积累了哪些经验?对于以后的重大传播疫病的防控有何重要的借鉴意义?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
谢谢你的提问。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是由众多要素所产生的。其中,我个人感觉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力量是值得总结,它在中国取得重大的决定性抗疫胜利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是制度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对抗疫的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做战略、做决策的一切根本的前提,也是抗疫工作的根本遵循。
另外,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可以有效地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各部门、各地区全国一盘棋实行联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些经验和我们的制度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单位、个人都是各司其职、四方有效地协同和落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
二是人民的力量。这三年的抗疫是我们打的阻击战,一场人民战争。只有人民充分动员、广泛地参与,是我们战胜这个疫情的最重要的力量来源。我们的人民群众,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在积极地参与到抗疫,包括对一些措施的理解、配合到主动地执行,包括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主动地减少出行等等,他们都是在抗疫的一线来工作的。中国人民在这次抗疫中,体现了高度的利他主义精神,体现了同舟共济、团结奉献和协作的精神。
三是专业的力量。卫生健康系统,不论是疾病预防控制,我们的公共卫生人员,还是奋战在医疗救治战线的临床医务人员,不论是前台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后台的管理、护理等等方面的人员,可以说充分展示了卫生健康系统这支队伍的大爱无疆、职业奉献的精神,他们奋不顾身地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为抗疫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是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是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所以中国在疫情防控科技上的作用,可以说这三年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不论是疫苗的研发还是药物的研发,还是检测检验试剂的研发,不论是我们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对密接者的追踪、感染者的管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这一块如何加强科技储备,乃至人才储备也是非常关键的。
五是团结的力量或者是协作的力量。因为疫情防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要全球共同团结协作,才能够有效协作这种大流行。所以如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把控制疫情、把有效地减少病毒的危害作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加强协同是极为重要的。
六是基层的力量。这次疫情当中,不论是常态化阶段,还是在疫情的高峰应急状态,不论是公共卫生防控还是临床的救治,基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年来,我们的基层卫生健康治理的体系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有效地融入了基层的社会机理、社会治理这个体系,有效地发挥了基层的政府、自治组织、志愿者、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参与到公共卫生的工作当中来。我想,不论是对今后应对传染病疫情防控,还是对慢性病的管理,还是对健康乡村、健康城市、健康中国的建设,这种三年来形成的基层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的队伍,以及它具备的能力,是我们中国的一批宝贵财富,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七是中医药的力量。我们基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不论是临床救治还是疾病的管理,特别强调中西医结合,强调防治结合。我想,这一点大家都充分感受到了。
八是沟通的力量。在重大疫情面前,如何进行政府和社会,包括专业系统和公众系统,包括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及时、准确地传递相关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媒体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有效地控制信息流行病的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像重大疫情面前如何有效地沟通也是重要的命题。
以上的这八个力量只是一些典型的代表,当然中国的抗疫经验还值得进一步的总结和完善。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请问,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群接种情况进展如何?谢谢。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 杨峰
谢谢您的提问。疫苗接种是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和疫苗研发进展,及时科学合理制定并不断调整完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政策,分步做好各类人群接种。自2020年12月起,陆续开展感染高风险的重点人群,18-59岁人群、60岁及以上人群、3-17岁人群的接种。2021年10月,先后启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序贯加强免疫接种、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9226.5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13亿1040.3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7691.1万,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95%、90.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8亿5039万人。
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生重症、甚至死亡。为切实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2021年12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进行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周密组织实施,优化服务形式,持续推动接种工作。2022年11月,专门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从健全机制、做好摸底、优化服务、细化宣传等方面布置推动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各地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加强组织协调,开展精准接种,优化接种服务,保障接种安全,加大宣传力度,接种率快速提升。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为2亿4168.8万人,全程接种2亿3030.6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2亿331.1万人。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加强免疫接种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6%、92.4%。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根据病毒变异和疫苗研发情况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的接种工作,指导各地继续有序推进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再提两个问题。
中新社记者
做好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的医疗服务保障,一直是我们抗疫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请问,为什么我们要始终重视对这一部分人群的健康保障?三年多来,我们采取了哪些具体的保障措施?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地变异,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地保护好这部分重点人群的健康和安全?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李大川
谢谢您的提问。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这些人群如果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发展成为重症甚至是死亡的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因此,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对重点人群进行重点保障。这些年来主要做了几项工作:
一是全力加强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刚才杨峰司长已经做了介绍。
二是摸清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底数,加强健康监测。我刚才也讲到,我们分片包干,明确每个区域内重点人群的健康风险,根据不同的健康风险确定不同的风险等级,以红黄绿来标识,一旦病情发生变化,及时指导就诊和转诊。
三是加强重症的早期预警和识别,我们在诊疗方案中、日常培训过程中,都强调要关注重点人群的重症早期预警指标,一旦发生感染进入中型,我们就按重症进行管理,早期干预,防止重症的发生。
四是针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我们加强了救治力量。在国家、省、市级医疗机构的专家组中增加了儿科、妇科、产科、心脑血管等多个学科的重症救治力量来共同提高救治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把重点人群的医疗救治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当前病毒还在变异,救治工作任务仍然还很重,我们将总结这几年的经验,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救治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继续推进工作:一是加强疫苗接种工作;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重点人群风险早期识别的能力;三是加强医联体的建设,充分发挥整个医疗体系的能力,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四是始终加强三级综合医院的重症救治能力,提高他们的水平,让患者能够得到兜底的治疗,共同来维护重点人群的健康水平。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青年报记者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家对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服务和医疗物资保障提出了要求。请问,地方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的目标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好这一要求?谢谢。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 李必方
谢谢您的提问。疫情防控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国家对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服务和医疗物资保障等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正在结合安徽实际抓好细化落实。
在加强医疗救治服务方面:一是补短板,省委、省政府研究实施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平急结合,进一步强化“1+1+5+N”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建设。二是强基层,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提升行动,全面落实诊疗新冠病毒感染物资配备有关标准,加大二级及以上医院对口帮扶,系统加强对基层诊疗、用药等培训指导。三是提能力,加强呼吸、感染、重症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选聘一批公共卫生首席专家。
在医疗物资保障方面:一是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做好政府储备和企业产能储备。二是组建医疗物资储备专家委员会,优化完善储备目录,制定新冠治疗常规药品专项储备计划,动态监测、实时调度。三是巩固完善统筹调配机制,优先供给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保证患者用药。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几位嘉宾介绍了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的有关情况,也再次感谢各位。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