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福建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专栏 > 新闻宣传
2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同志,安徽省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敬请关注本期发布会热点问答!
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3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密切跟踪研究病毒变异和传播情况,提升疫情早发现、早处置和应急响应能力。优化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持续做好养老院、社会福利院、托幼机构、学校等疫情防控,强化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提升群众防病意识,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2022年11月以来,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者采取了哪些医疗救治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李大川
2022年11月以来,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全力以赴开展医疗救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重点人群分级健康管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新冠病毒感染重症高风险人群实施健康监测,根据红黄绿三个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时转诊。
二是迅速扩充医疗资源,保障救治需要。在短时间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由7337个扩充至1.6万个,设置开放率超过98%。重症病床由19.8万张扩充至40.4万张。同时,建立区域协同工作机制,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省级三甲医院组建了16支国家医疗队,在全国各省份组织5644家医疗机构组建了118支省级医疗队,有效满足各地区医疗救治需要。
三是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以县为单位网格化布局县域医共体,县乡村落实各自功能定位,将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纳入医联体管理,依托已形成的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诊疗方案和居家治疗指南,为出现新冠感染相关症状的患者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开具处方,线下进行药品配送,并提倡提供24小时线上用药指导。
五是不断优化医疗救治策略。出台第十版新冠诊疗方案和第四版重症诊疗方案,明确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分类和早期预警指标,对于轻症病例早期介入,强化关口前移,坚持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诊疗,有效防止轻症转为重症。
经过三年疫情历练,我国传染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有了哪些升级?如何进一步健全?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 杨峰
2022年12月,为动态掌握新冠病毒感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及时监测病毒变异及生物学特性变化,评估医疗资源负荷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监测渠道,形成多个监测子系统,包括病例报告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监测系统、哨点医院监测系统、病毒变异监测系统、污水监测系统、重点机构聚集性疫情监测系统、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系统、医疗机构在院病例监测系统、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系统、网络调查系统等。现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和应急、入境和本土、城市和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监测体系。三年来,多次优化升级传染病直报系统,根据传染病防控政策,适时调整疫情信息报告内容。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提高监测质量,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跨领域、多学科专家队伍。继续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功能,提高数据收集的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化分析能力。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疫情报告专项执法检查,推动依法规范及时报告。
近期发现新增变异株XBB.1.5,人体被感染后有什么症状?是否会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常昭瑞
今年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我们通过监测已经发现了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检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根据美国CDC网站数据显示,2月12日至18日,XBB.1.5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1位(约80.2%),同时在欧美的几个国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较高。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
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检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会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同时,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专家研判分析认为,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从农村地区三年多的疫情防控实践中,地方政府有哪些启发?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 李必方
从安徽农村疫情防控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重点人群守护好。我们全面发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镇村干部、村医、志愿者联动包保机制。去年12月份以来,下沉党政干部13.7万人、医务人员4.7万人,开展爱心送达、健康敲门、上门接种、巡回巡诊等,做到了“诉求有人应、咨询有人答、转诊有人管”。
二是要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把群众诊治需求保障好。充分发挥好医联体、医共体、对口帮扶等的机制作用,35家省市三级医院对口包保58个县,124个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组派专家2650人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组建梯队医务人员10327人支援村卫生室。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制氧机5070台、指脉血氧仪8.5万个,为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配送小分子抗病毒药13.8万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应对疫情高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把个人健康责任落实好。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在安徽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开设《防疫专家谈》30余期等,发布《致广大农民朋友的倡议书》,通过大喇叭、微信群、抖音视频等方式,倡导少聚集少聚餐、公共场所戴口罩,引导居民科学防疫,养成良好卫生健康习惯。
在病毒变异过程中我们是否是被动的?未来如果出现致病力和致死率较强的变异株,我们将如何应对?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
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的RNA病毒,这种病毒的基本特征就是变异,变异是它的常态。病毒的变异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完全把控病毒的变异方向,但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做好工作、做好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质变的变异。从监测到发现、到快速地反应,包括科技、疫苗、药物、检疫检测方法的完善等都是需要我们做好准备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把握病毒的致病力、传染力的强弱,我们首先要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其中最核心的是要布局好监测网络,要强化对病毒变异的监测能力。其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做好防控能力的建设,这里面就包括预警能力、处置能力,疫苗的进一步研发能力和快速的检测能力,力争使我们对这种新的变异株所产生的影响能够早发现、快速处理、精准防控。再次,要加强医疗救治能力的建设,包括重症救治能力和中医药的有效使用。在研发和使用更可及、更方便、更有效的药物,在加强感染者的健康管理和感染者的康复等方面,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和准备。最后,要关注对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的保护,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个人要做好防护。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