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福建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全力迎战重症高峰!

来源:健康中国福建频道 发布时间 : 2023-01-18 12:21

  疫情新形势下,福建省人民医院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接过全院救治新冠病人的最重担子,其他科室也迎难而上,全院上下拧成一股绳,竭尽全力迎战重症高峰。

  呼吸科:“打鸡血”的晨会

  “两周!顶住这两周!不能垮!”1月6日8点的晨会上,呼吸科主任翁恒给本科室医护团队下达任务。“病人能趴尽量趴着,有利于痰的排出,医护则必须激扬斗志!”翁恒认为,这是做医生该有的精气神。

  “凭良心说,我们的医护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我必须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再提一提团队的精气神。必须顶住!坚守住!等病人全都好了,我们才叫真的做得好了。”翁恒说。

  正在核查病历的呼吸科李贤明医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忙碌起来的了,“一直没日没夜地干,不记得日子了,早会扫一眼窗外还是晨曦,再抬头已是夜幕。”

  翁恒已经忙得不修边幅,顾不上头发凌乱,顾不上一边的衣领翻出了白大褂,顾不上“打鸡血”的早会上自己讲着讲着就破音。他想了想说:“我看下核酸就知道,就是我们医生全‘阳’的那天——12月23日。”

  呼吸科主任翁恒查房中

  12月23日,呼吸科开始忙着救治重型新冠肺炎病人,合并多器官衰竭的危重症新冠病人转入ICU;12月31日,呼吸科一区转入了第一例新冠感染最重的病人——78岁的老人,“白肺”,百分百给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仅40%。这是什么概念呢?

  翁恒说:“血氧饱和度90%以下是呼吸衰竭,40%基本到了人的生命极限”。全科严阵以待,紧张救治,全程监护,“恨不得支一张床在老人身边监守”,终于,老人脱离危险。

  在晨会上,翁恒重提这位病人,“这么重的病人能救过来,作为医生,是极有成就感,而这也是我们医务人员该肩负起的社会担当!”

  五天开通“生命通道”

  12月30日开始,五天时间,医院住院病人从200多人激增到1000以上,几乎全住满了,其中重症病人达到20%以上。医院就一个呼吸科病区、一个综合ICU,怎么收治成倍成倍增加的新冠病人?

  省人民医院院长陈捷与领导班子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方案——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新开设了四个病区,增加了近200张床位,收治中度、重症新冠病人,开展个体化治疗;医院打破专病专科专治的传统模式,“外科变内科,内科变呼吸科”,全院一盘棋,五天时间快速打通从急诊到住院部的“生命通道”,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急诊清零”。

  “以老带新,以专科带非专科”,由呼吸科、重症、急救医生为主组成专业团队带领各科年轻医生进行新冠救治,同时每天安排两个副高职称的呼吸专科医生作为流动巡诊专家到各病区巡查诊指导,做到医疗同质化管理,保证每一个病人的救治。

  在急诊科抢救区及其重症病房,感染高峰时“床挨着床,人挤着人”的情形已得到明显缓解。尽管抢救量仍达到了平时的上限,但急诊科主任吴晖带领的团队“忙而不乱”,比较有序地救治急危重症病人。

  急诊科主任吴晖在诊查病人病情

  在呼吸科流动巡诊医生的手上有一份“福建省人民医院新冠肺炎呼吸科程序化简易工作流程”,这是针对各病区内轻症新冠病人的同质化举措,上面规定了对于新冠病人入院后需要主要评估、重点关注的要点,每一项都十分具体。翁恒说,对于轻症病人,采取这样的同质化治疗,每一项都执行到位就能保证医疗质量。

  “重中之重”的重症医学科

  在ICU,19张床位满满当当。分管医疗的李玮副院长是“老重症人”出身,在全院医务全“顶上去”的时候,他也第一时间回到了救治的岗位。

  “救命的时刻,必须在一线。”李玮说。忙到深夜,他就在值班室凑合着眯一会儿。值班室就在重症监护区的斜对门,距离一米左右的地方——需要紧急抢救时,立马套上防护装备,一个箭步就能到达。

  该院重症医学科的布局有一个特点,患者环绕着医护办公区域,每一个病人都在医护的视野范围内,医护24小时监护着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抬头就能看到仪器上的参数值,一发现异常就能快速发现,马上采取抢救措施。

  在安静的重症医学科内,每一台监护仪器发出的鸣叫声,以及“阳”过一轮的医护的咳嗽声都显得格外清晰。凝重的气氛下,却涌动着一股和死神“较劲儿”的向上的力量。ICU主任李红艳正带着年轻医护忙着给危重病人气管插管,每一个床位都有医生或护士在紧张忙碌着。

  ICU主任李红艳(左二)带年轻医生为患者治疗

  “根据国家相关的要求和规定,ICU区域里,一张病床平均最少配备0.8名医生,2.5名护士。而面对新冠重症病人,高龄、基础病多、起病急、病情重,救治这样一个重症病人的工作量是一般病人的五倍。可见,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这时候我们还分出了一支队伍在新创建的亚重症病区救治。”

  李玮说,“必须要守住!并且我们要尽可能降低病死率,尽力用我们的医疗技术挽救病人的生命。”

  全院汇聚强大合力

  值班医生通宵忙,非值班医生也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每个病人每天至少要“挂”6瓶,责任护士一整天都在不停“接瓶”、不停观察病情,到每个床位一一指导病人俯卧位或趴位,最高气温仅14℃,护士们却忙得袖子都挽了起来。刚从北京支援回来的队员们也第一时间冲锋一线。1月4日傍晚5点,他们刚下飞机就回到科室,决定全部放弃休息,投入临床工作。

  吴传兴是设备处的一名工程师,12月底,随着医院接收危重症患者的增加,医院用氧需求加剧,他和其他工程师、采购人员等都加入了制氧机房的工作,24小时轮岗,频繁更换杜瓦罐、氧气钢瓶,实时监测制氧机和氧气压力。即使右手被-180℃液态氧冻伤到红肿、起泡,吴传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关乎患者生命的“供氧线”。

  设备处处长杨文芳说,因为大家都深深地知道,供氧就是全院的生命线,只有保证全院临床救治一线用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保证病人的生命。

  来源:通讯员 邓剑云 魏映双 童颖辰 健康报特约记者 陈静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