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欢迎您!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专家解读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 : 2024-06-03 09:54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  王宁利

  一、为什么要修订《近视防治指南》?
  为指导科学、规范开展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治工作,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近视防治指南》。六年以来,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近视防控专业技术人员等根据指南内容积极开展近视的防治工作,落实指南内容。目前,随着国内外近视研究的进展,众多大队列、大人群、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近视防治技术和措施不断的发展,有必要对2018年版本《近视防治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体现新形势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新技术和新措施。本次,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进展对《近视防治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二、为什么近视既要重视防控又要重视治疗?
  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和控制对于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和减少高度近视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视不仅要预防和控制,针对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也应引起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视,既要提升近视的防控能力,加强近视的科学防控,又要对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及并发症及时实施干预措施来减少致残致盲。综上,本指南不仅涵盖了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也涵盖了对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在开展近视防治服务的过程中,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遵守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路径、药品说明书等,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三、为什么增加根据公共卫生层面近视防控策略分期?
  目前临床诊疗上关于近视的分类,可以指导临床实践,但不能很好地指导公共卫生层面近视的预防和控制。增加根据公共卫生层面近视防控策略的分期,可以将近视防控措施和技术针对性落实到不同屈光状态人群,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近视防控工作开展。本指南依据相关专家共识,从公共卫生层面将近视防控分为近视前驱期(近视前驱状态)、近视发展期、高度近视期、病理性近视期,并对不同分期给出了近视防控措施的指导建议,不断促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策略的发展。
  四、为什么要重视远视储备的保护?
  远视储备是用来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如小学一年级时远视储备已消耗完,其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由于儿童青少年过早、过多地近距离用眼,导致远视储备低于其年龄对应的标准范围,即远视储备不足。为保护远视储备,应当把近视防控前移到学龄前儿童,在学龄前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屈光筛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等,使远视储备保持在正常范围。需要强调的是,远视储备如果超过相应年龄的上限,则应注意儿童是否患有远视眼。此外,在儿童眼球发育过程中,视力和屈光度的发育是相互匹配的。如果远视储备在正常范围内,还应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
  五、为什么要强调儿童青少年的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首先要保障户外活动的时间量,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不仅在学校要多进行课间户外活动,而且放学后和周末在家庭主导、家长或监护人参与下积极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从而达到每日户外活动的时间目标。研究表明,户外活动防控近视的作用与暴露时间和光照强度有关,因此为更好发挥近视防控的作用应强调到户外进行活动。目前学生群体近视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因此从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角度,倡导不仅单纯在户外还应进行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可对多种疾病达到防控的目的。
  六、为什么将指南第四部分“单纯性近视的矫正措施”更新为“近视的矫正和控制”?
  单纯性近视者不仅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矫正获得清晰的远视力,对于儿童青少年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近视进展的速度,避免近视度数过快增长也十分重要。因此,本指南第四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措施,旨在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近视防控专业技术人员等为儿童青少年选择适合的方式。需要注意,近视矫正手术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术后近视患者眼底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多伴有眼底的病变,这些眼底病理性改变依然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治愈近视。因此,术后仍要像术前一样注意用眼卫生,有眼底改变的近视者,依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此外,角膜塑形镜和多焦软镜等器械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都是控制近视进展的措施,使用后也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
  七、为什么要重视高度近视的相关眼病?
  高度近视由于眼轴增长引起的眼球形态和结构的改变,易进展为病理性近视,进而可导致多种眼部并发症。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包括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周边视网膜血管异常、黄斑萎缩、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疾病,青光眼、白内障、斜视等眼部疾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因此,高度近视患者应在医生的帮助下,保护视力的同时,更应防控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尽量减少致残致盲的风险。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通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