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欢迎您!

福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2020年第6期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 2020-07-20 18:00

全省首个“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平台”在福州正式上线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防范虚假医疗收费票据,规范医疗电子票据管理,并充分便民惠民,福州市卫健委牵头建设了福州市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平台。区块链应用加密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从源头上保证了电子票据的真实性及防抵赖,各节点共同维护数据账本,票据的每一次流转都会被记录,流程可追溯,信息不可篡改。链上各节点都是数据生产者,增加了数据透明度,数据可信、可靠、安全,可以直接使用。日前,福州市第二医院等已率先在省内上线使用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平台,实现患者就医挂号、就诊、交费、票据交付全闭环电子化管理。

  一、全市统筹,加快服务推广。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平台依据国家及省级有关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管理改革文件精神建设,由福州市卫健委全市统筹,与财政局、医保局等沟通对接,协调各医疗机构快速纳入财政电子票据改革管理,通过各类资源的整合,降低各医疗机构的对接技术难度,减少费用支出,加快应用推广进度。首批选取了福州市第二医院、福州市中医院、福州儿童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等为试点接入单位。

  二、技术赋能,优化医疗生态。通过在医疗电子票据业务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技术赋能,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医院人工窗口压力,有效减少人员聚集,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充分发挥电子票据作为原始凭证的法律责任,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存储、不可篡改防抵赖、易追溯的安全技术特性,为各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化流转提供电子票据源头开具、自动流转、分布存储、业务监管、报销反馈入账等全流程业务闭环管理服务,实时掌握医患动态,降低不良医患关系发生概率,营造健康就医环境。同时打通市医保系统的数据共享渠道,在全国率先实现基于“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的参保患者就医费用手工报销全程网办,为参保患者带来全新医保服务体验,真正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患者可通过医院自助终端或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完成打印、查验真伪与下载电子票据。系统完成了与财政非税票据系统对接,参保患者可通过省财政厅票据查验网站和“福建财政”微信公众号查验下载电子票据,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医疗收费票据的交付、保管等问题,提供全流程无纸化就医体验,减少就医排队时间。

  三、功能加强,管理提质增效。各医疗机构接入福州市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平台后,可实现医疗电子票据的链上申领、分发、开具与存档,减少医疗机构纸质票据的印制、打印、运输与保存的管理成本,大大简化了各医疗机构的接入应用,方便实现与院内的收费信息自动对账、电子票据自动存档,为各医疗机构降本增效和加强内控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下阶段,福州市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平台将进一步与各类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如“榕医通APP”等应用实现对接和业务整合,方便卫健、财政等部门掌握全市医疗机构财政票据的使用情况,多维度对医疗收入分布情况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为加强医疗行为的管理和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来源:福州市卫健委)

“四大创新”打造医保基金监管“厦门解法”

  厦门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持续通过体制、科技、合作模式、沟通机制的“四大创新”,构建基金监管“厦门解法”,成效显著,得到国家医保局领导的批示肯定。2019年,厦门市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综合排名福建省第一;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基于医保电子凭证的全流程“刷脸”就医,破解刷卡真实性的监管难题。

  一、体制创新,锻造医保监管“铁拳”

  建立市局、分局和医保中心三级协同监管体系,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处理。在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中,创新实行“三函、四化、二审终审”分类处置方式,推进医保监管关口前移,提升监管效能。一是构建“三函”机制。建立基金运行风险“一提醒、二约谈、三稽核”管理机制,对费用异常或存在可能违反协议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进行预警提醒;对重点机构进行约谈;约谈后仍不整改的,启动稽核程序。二是建立“四化”制度。借鉴纪检部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建立医保稽核处理“扯袖红脸常态化、违规轻处理多数化、严重处理少数化、解除协议个别化”,实行宽严相济、惩教结合的分类处置方式。三是建立“二审终审”的稽核案件审理制度。引入审计机关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形成经办团队合议、医保中心和分局初审和重大案件市局审理委员会审理的稽核案件审理制度,规范稽核程序,保证稽核处理的一致性。

  二、科技创新,破解医保监管“痛点”

  (一)打造“医保智能监控平台”

  以“智能监控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打造涵盖基础信息、精准管理、决策支持三大板块的智能监控平台,实现“防、管、治”全流程、立体化监控。一是提升医保业务风险防控能力。研发精算分析系统,健全医保基金运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立参保人、医师、医疗机构等7大维度医保画像系统,增强“防”的预见性。二是推进基金监管全链条无缝衔接。全面建立机构视频云监控系统、全流程智能审核系统、定点机构考核评价系统、移动稽查及案件管理等系统,增强“管”的精准性。三是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公安、民政、人社、卫健、市场监管、政法委、经信局等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规范本市定点机构信息登记,创建定点医药机构规划分析系统,增强“治”的系统性。

  (二)将“人脸识别”引入医保监管

  在医师和参保人的人身核验中,引入“人脸识别”,破解医保监管中“身份真实性”的难题。一是全国率先实现基于医保电子凭证的全流程“刷脸”就医,强化“实名、实人、实地”就诊,既方便了群众就医,又确保了就医的“真实性”。二是全国率先创新医师“刷脸+定位”的双重认证,极大减少了冒名行医现象,清除“挂证医师”一千多人次。三是应用“互联网+人脸识别”实现“移动查房”,通过对医疗机构下达动态查房指令,即时远程核实参保人住院真实性,提高假住院、冒卡就医稽查效率。

  三、合作模式创新,打造“警政合作的典范”

  建立医保部门与公安机关的深度合作模式,被省公安厅誉为“警政合作的典范”。一是建立医保部门与公安机关会商指挥机制。由部门领导牵头,建立线索研判会商,行动统一指挥的合作模式,医保部门与市刑侦大队组成共建单位,实现两部门间合作常态化。二是对标司法证据标准,做到“一人一档”。对发现欺诈骗保犯罪线索的,医保部门在调查阶段就严格按照公安机关“一人一档”的证据标准,形成每个犯罪嫌疑人证据档案,有效提高公安机关的侦办效率。三是联合办案,优势互补。医保监管人员与公安干警联合办案,医保专业知识与公安侦查手段相结合,有效解决了单一部门难以查实取证的难题。

  四、沟通机制创新,构建共建共治格局

  增强协同效应,凝智聚力,营造良好的医保监管工作环境,构建共建共治格局。一是实现与多部门协同监管。落实与纪检监察机关的“1+X”监督机制,把查“事”与查“人”有机贯通,形成震慑效应;与政法委、扫黑办、禁毒办、卫健委、市场监管局、人社局等实现多部门协同监管。二是建立两大“智库”,打造专家在线办公系统。建立医保专家和社会监督员两大“智库”,提升医保监管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打造专家在线办公系统,逐步实现专家线上实时互动。三是充分利用全国首个医保反欺诈宣传教育展厅。除监管对象外,广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宣教展厅,起到沟通交流、政策宣传和警示教育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基金监管的良好氛围。

  (来源:厦门市医保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