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雨天健康手册,请查收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我的健康,我的权利”,中国宣传主题定为“人人享健康 共同促健康”。关于健康,近期福建多地出现降雨、强对流天气,除了需留意天气预警信息外,这个时节还需警惕这些健康问题。
雷暴哮喘
雷暴哮喘是指在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多发生在花粉季节,可表现为局部地区哮喘的大规模暴发,症状轻至重度不等,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大多数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雷雨天气诱发下,突然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息、喉头水肿等哮喘症状。
医生介绍,“雷暴哮喘”属急性发作,一般表现出群体性,许多患者同时发作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
什么条件下会发生雷暴哮喘?有研究认为,雷暴来临前的冷空气气流可以把花粉或霉菌颗粒带入云层,云层中的水分和闪电使花粉颗粒爆裂,释放出颗粒更小的微粒,更容易进入呼吸道。
如何预防“雷暴哮喘”和花粉过敏?
1、关注气象预报,特别是雷暴或气象变化的预警,建议在雷暴发生时,尽量关好门窗,待在室内。
2、家中可备一些治疗过敏和哮喘的药物,如出现一些轻微哮喘症状,按照药品说明用药。如用药以后症状不能缓解,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3、预防花粉症,躲为上计。过敏症状主要是防大于治。在花粉浓度爆表的天气,哪怕是健康人群也要做好防护措施。过敏性鼻炎虽然看似症状不严重,但如果早期不治疗,任其发展可能引起鼻窦炎、中耳炎,甚至会引发哮喘。
4、户外归来可用盐水或清水冲洗鼻腔及面部。
胃肠道疾病
连续的阴雨天气会让周围的空气变得潮湿,很容易滋生细菌和病菌,尤其是胃肠道病菌。一旦在饮食上不注意就会诱发胃肠道疾病。
在阴雨天时,要少吃生拌食物,水果要洗干净后再食用。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最好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阴雨天时,许多人对待隔夜饭的态度都很随便,觉得天气凉爽食物不会很快变质,但建议大家,隔夜饭最好别吃,如果非要吃的话,应加热后食用。特别提醒家有孩子及老人的家庭,孩子和老人的胃肠道比较敏感,一旦受凉或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就可能引发胃肠道疾病,此外要特别注意餐具卫生。
皮肤病
阴雨天会出现两类皮肤病,一类是直接导致的皮肤病,主要有湿疹、皮炎类疾病等。另一类是继发的皮肤病,天冷,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皮肤感染,从而继发出现病毒感染,皮肤上会出现水痘、病毒疹、丘疹、破溃、溃疡等。
医生建议患有皮肤病的人,尤其是脚部有皮肤病的患者,阴雨天患处要尽量远离雨水的侵袭,一旦弄湿双脚,要及时冲洗干净;尽量穿透气性较好的鞋子和袜子,雨天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别熬夜,多喝热水,提高机体免疫力可有效对抗疾病。
骨关节炎、风湿病
许多骨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对气候变化都较敏感,特别是下雨天,关节肿痛或肌肉骨骼疼痛可明显加重,有人戏称自己是“天气预报员”。
中老年人的关节炎患者,在潮湿天气更要及早做好防治,特别是生活上注意防护,保持室内干燥,注意保暖;要做好膝关节和腰部的保暖,早晚气温低湿度大,不适宜户外活动,白天室外气温高、湿度低,可多进行户外活动。
心血管病
天气闷热、气压低、湿度大,致使人们常常感到压抑烦躁,血压升高。国外有研究表明,过分潮湿的天气,各种心血管疾病也会纷纷找上门来。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慢性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潮湿天气要格外注意,除坚持规律用药外,一旦现胸闷、心慌或患腹泻、感冒,要及时就医。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在家中可备一个氧气瓶,身体不适时及时吸氧,缓解症状。
雨季,一定要知道这些事!
①如果不得已要涉水,涉水前在双腿涂上防水油膏,尤其是趾间。
②如果皮肤本来就有破口,先在疮口处涂上抗菌药膏,有可能的话穿上高筒雨靴或套上厚实的塑料袋,切忌光脚涉水。
③涉水的鞋子洗干净之前,尽量不要再穿了。
④外出归家后,最好仔细冲刷双脚(最好用温水),再用干净的毛巾抹干,保持双脚干爽。如有需要,可用12.5%的明矾加3%的盐水配制成溶液浸泡双小腿2~3分钟,然后再用清洁水洗净晾干;或者用适量医用酒精擦洗消毒。
⑤如在涉水之后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尤其是本来就有足癣或其他皮肤病的患者,不能凭经验用药。
⑥有灰指甲、脚气、脚上有破口的人,更应注意保持足部卫生。
⑦寒从脚下起。大家在雨天出门前,最好在包里准备一双更保暖的鞋子以及棉袜。脚部淋湿后,可在第一时间用纸巾或者毛巾将脚擦干,换上干爽的鞋袜以保暖。
⑧淋雨后,除了尽快擦干身体,换上干净衣服之外,还需及时冲个热水澡、清洗并消毒衣物、用热盐水泡脚、多喝热水或姜汤等。
居家防霉多通风
潮湿闷热天气容易滋生霉菌,要保持室内和车内环境清洁;
清除能引起真菌滋生的水源或潮湿源头,维修室内外有渗漏的地方;
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60%以下;
尽可能少开衣柜门,避免吸湿性较强的棉、麻、丝、毛等织物霉变;
家中家具防霉,不妨利用空调,使房间温度保持在15℃至25℃,并常用干棉布除尘、上光,避免因湿度过重生出霉斑。
(东南网综合健康中国、健康福建、健康湘潭、健康杭州、新福建、国家卫健委等)